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校园新闻

2014年暑期“两岸京苗剧艺研习营”系列报道——学生心得

学习《廉锦枫》心得体会

    常荣幸参与这次两岸京苗研习营,在我们静静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研习营在我们恋恋不舍中迎来了倒计时的钟声。对于这几天的学习培训课程,我想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得到了锻炼,也结识了很多台湾和北京的同学,不论是北戏的老师同学还是台湾的老师同学,大家相处的都很融洽,使我感到家的感觉。
    我们第一天,从天津出发来到北戏,下车后有北戏的车来接站,当走进校园的一瞬间陪感温馨亲切,我们拿到学校为我精心准备的被褥后,我们天津的小团队在食堂的小包间吃了一饨美美的晚餐。晚饭后,我们去了住的宿舍,我们宿舍有4个人,相互照顾,宿舍也很舒适,第二天早上我们研习营正式开课了,我们举行了一个开学仪式,这也是头一次和台湾的同学见面,充满了新鲜感。十点各自课堂开始上课了,我们花旦组由许翠老师给我们上课,很荣幸能和许老师学习《廉锦枫》,同时我又特别喜欢这出戏,初次和许老师接触,反倒很能碰得上心气。我们课堂的台湾朋友也特别友好,他们很懂礼貌,很谦虚,待人温和,素质很高,没有想到我们和他们可以相处的这么融洽,之前害怕我们的想法及生活习惯会不同,会有代沟,通过交流我发现我们的想法及思维方式都很相像。在专业上我们博采众长,互相交流,学习短短几天我们已经是很熟悉的好朋友了,眼看就要分开了,真怕到时候会舍不得,这几天我会好好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
    通过这次我对唱念的语调及节奏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还有行腔之中的气口,节奏,味道及落音的处理得到提高。唱念都熟了,我们开始身段的学习,老师一招一式的教我们,她会给我们不厌其烦的讲解,示范。许老师要求我们很严格,每一个脚步,每一个手势的位置,眼睛看哪,腰怎么动都很细致要求。
    30号我们去了宋庆龄纪念馆,知道了很多宋庆龄的故事,最后我们还听了艺术家王玉珍老师的讲座,她讲了很多京剧人的精神,她讲到作为京剧人应具有的几大要素,和她亲身经历的事情,路途是很艰辛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只要努力坚持就会成功。
    短短十几天的学习生活收获颇丰,感谢基金会,感谢北戏的领导老师,很高兴结识了研习营的小伙伴,还有北戏食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每天精心准备的可口的饭菜。这次学习将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之一的出行,让我学到很多,懂得感恩,还有京剧人应有的刻苦、钻研、谦虚,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让自己在舞台上大展风采。


天津 盛馨瑶
2014年6月30日

 

 

学习《上天台》心得体会

    跟朱宝光老师学习《汉宫惊魂》其中一折「上天台」折子戏。初次上课时,我们向老师提出录音的请求,但是老师的一句话震惊了我们:「我教的东西是口传心授,你们单听录音是听不出什麽好的」。也因此同学们未能录下老师的唱腔,反倒是将自己课堂上练习的唱腔录下,再经由老师的教学过程来针对每位同学们的缺失,进行唱腔拆解说明和舞台角色人物的诠释等工作。
    老生唱腔首先重在小腔和大腔在尺寸与劲头上的处理,尤其节奏上有其绝对性的严格要求。例如行腔若不够圆润,则显得唱腔缺乏韵味,于转调过程当中,那些地方该催、该搬或是该撤,朱老师都不厌其烦的详加解说。此外,更导正了我们在辄口上的归韵缺失,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这种一个字一段腔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记忆深刻,也因此学得踏实。朱老师更在教排身段的同时,讲解许多不同角色人物个性在舞台上的塑造,演员一旦上台,内心是要有感受的,形体走在唱词之前;也就是先有想法,才有作法的去揣摩人物表现方式,也只有在用心体会后,通过不停的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赢得观众对于一个演员在艺术舞台表现上的信服。这些学习观念将有助于我们返回台湾之后,将老师的课堂所示再三反刍,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成效。


黄钧晟、张士纲、王思亭
2014年6月30日

 


学习《初出茅庐》心得体会

    能够参加此次的北京【京苗剧艺研习营】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首先从两个学习层面来说;第一是于老师对于嘴裡头的劲头儿很注重,无论念白或是唱腔都非常讲究,尤其是喷口音和唇舌音的吐字归韵,还必须加上具有穿透力的亮音,善于利用发声位置,也会因著正确用法而达到一致性的音质,充分掌握住音量与音准的能力。其次在身段方面,老师总能看出每个同学作表上的缺失,即使是些微的差距,也能逐一给予修正,这使得我长久懵懂学习戏曲经验以来,瞬间茅塞顿开。
    近十天的集训,且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汇报一齣戏其实是有困难的。其实《初出茅庐》一剧在去年,学姐曾经来京受到于老师亲授此剧,我在台北看到学姐的演出,非常喜欢,因此选定此剧做为学习主轴。所以在来京之前已做了学习前的准备已背妥戏词和熟悉唱腔等工作,即使这是一项艰巨的自我挑战剧目,因著喜欢,也要努力完成任务。
    虽然一天只上四小时的课,但因于老师认真教学的态度,我们又把上课的情况认真作了记录,利用课馀时间不断地重複练习,也等于老师时时刻刻的在身边教导一样。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使我很快的纠正原本的错误,隔天上课时就不会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使得我们都能很快速的融入剧情中的脚色人物,并且顺利把整齣剧目学习完毕,才有能力在这麽短的时间内达成汇报。
    来此之前,个人有点担心交友情况,我是一位女小生,而大陆这边的小生是没有女孩子学习的,怕无法融入整个学习环境。但来京之后,与我所想相差甚大,反而认识了许多新的好朋友。 首先北戏的施凡同学只有十三岁,年龄虽小却聪明绝顶,从基本功到人物神情表达,都非常的「入戏三分」,这不禁让我汗颜。另外两位天津的同学资质也都非常优秀,学戏的速度非常快速,而且跟同学相处和蔼有礼,我们彼此相互提醒、纠正对方的错失,时间在没有后顾之忧情况下,学习成效非凡。有时相邀北戏的同时,也顺便交流了两地学习的文化, 下课后一起出游,了解北京附近的环境,能认识他们真的是我的荣幸! 

王佩瑄
2014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