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原创舞剧《夕照》在天津海河剧院隆重上演,此剧由学院创作出品。该剧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运用中国传统戏曲来反哺中国的传统舞蹈,“情至情真情深”的讲述了一千年修炼化作美丽女子的白娘子和许仙凄婉动人并富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作为本次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的首台剧目,舞剧《夕照》将传统戏曲艺术元素与创新手法相结合,拉开了京津冀艺术教育协同发展交流演出的序幕。12月8、9日,学院的师生还将相继带来京剧《中华美德故事汇》和评剧《花为媒》两台剧目,为广大天津观众全面呈现北戏近三年的教学成果,进一步促进京津冀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交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规划。京津冀地区文化同根,艺术同源,集中了全国优秀的艺术资源特别是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资源。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促进京津冀艺术职业人才培养和院校建设的共同使命。
学院作为北京唯一一所公立艺术职业高校,自2013年启动“999全讯白菜网”以来,明确了“树德为首、育才为要、传承为根、创新为本、因材施教、突出实践”的特色办学理论,在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等方面一直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在教学育人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职业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长足发展。近两年来,学院通过“少儿戏剧场”这个艺术教育实践平台,成功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短剧、原创大型京剧《少年马连良》《南海子》、原创话剧《少年少年》、大型北京地区传统器乐音乐会《燕落花枝》等优秀剧目,相继确立了北戏少儿戏剧场、北戏书馆、中华美德故事汇、毕业季推介汇报演出等文化品牌,在社会引起积极反响。
学院积极探索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此次赴津带来的三部剧目正是这些尝试和探索的成果汇报。原创舞剧《夕照》是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资助项目,该剧以戏曲的舞蹈手段反哺中国古典舞建设发展。全剧创排以学院所开设的“戏曲舞蹈”特色课程为基础,把剧目创排和教材编写相结合,利用剧目实践活动,推动和检验教材建设,开展特色课程。剧目改编自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用古典舞蹈独有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千年蛇精白素贞与书生许仙的浪漫爱情。全剧表现“美”,突出“情”,强化“剧”,在吸取生、旦、净的程式化元素基础上,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性格。既为观众讲述了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也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为观众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
《中华美德故事汇》京剧专场是2013-2015年度,在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学院创排演出的系列舞台剧。学院秉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以在校师生为创作主体,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取名《中华美德故事汇》,集中表达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等优良中华美德。本次带来的京剧专场包括《荀灌娘》《赤桑镇》《苏武牧羊》《草原小姐妹》四个剧目。其中包括传统经典段落以及重新创排的小短剧,这些小剧目的创排既注重对传统和经典的学习、传承,也体现了京剧学习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评剧全本《花为媒》是新派经典剧目。它的上演一是体现出学院对北方传统地方戏曲的重视,二是体现了戏曲的规范化传承,是对经典的学习和表演呈现。该剧表演及乐队伴奏全由北戏中专和大专的学生独立完成。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三地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交流演出活动是三地院校筹划成立“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之后,正式启动的第一个活动。三地院校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统一开放、协同发展”的原则,将要积极推动京津冀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京津冀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传统工艺等职业艺术人才培养;积极推动京津冀传统文化传承;积极推动京津冀文化创新产业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艺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提升。三地院校已定于12月18日签署该联盟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
此次学院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到天津演出交流仅仅是三地院校协同发展的第一步,12月22至24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也将赴京到北戏“少儿戏剧场”交流演出。让我们期待在“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建立后,三地院校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在中国的艺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演出结束后召开专家座谈会
演出结束后召开专家座谈会
演出结束后召开专家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