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校园新闻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全讯白菜策略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京政函[2002]93号)、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戏曲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学院坚持走演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自建院以来, 始终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贯穿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之中,秉承“团结、奋斗、继承、创新”的院训精神,把学院的发展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同时,为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追溯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市戏曲学校,至今已有64年的发展历程。2002年12月,学院正式成立。正式举办了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开始招生。2002年,北京市文化局党校与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并入学校,2006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并入学院,壮大了学院力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多年来,几代艺术家辛勤耕耘,为学院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郝寿臣,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孙毓敏都曾任校长。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到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培养了近6000名艺术人才,其中有许多艺术名家,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赵葆秀,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曲剧表演艺术家许娣,著名话剧演员梁冠华、宋丹丹、刘蓓等,其中有二十三人荣获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2006年,学院获得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以北京地区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下设7个教学系部,开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和音乐表演、戏剧表演、艺术设计5个专业14个专业方向。学院建有一个能容纳700观众的少儿戏剧场和38个不同类型的排演场地;建立了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演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了 “突出实践、以演促学、提高技能、面向就业”的教学特色。

2012年底2013年初,北戏确立了“999全讯白菜网”的纲领性章程和发展目标,即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建立“少儿戏剧场”;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2013年6月1日,北戏开办全国首家“少儿戏剧场”。它是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少儿宜观看的剧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集创作、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少儿戏剧场秉承“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利用自身具备的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戏曲后备力量,展示艺术教育水平,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少儿戏曲观众,丰富少儿文化生活,服务少儿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一、   办学基础能力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学院办学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2013-2015年办学经费生均水平如下表所示:

表一:2013-2015年办学经费生均水平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万元)

7816.75

9342.01

8143.42

生均水平(万元)

6.45

7.68

6.56

事业收入

(万元)

1242.48

845.83

679.49

生均水平(万元)

1.03

0.7

0.55

(注:因资产总值包括学院中专部,与高职无法区分,故生均是按全院学生人数计算。高职学生人数分别为:2013年507人、2014年489人、2015年497人。)

表二:2013-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水平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

(万元)

7867.75

9432.01

8198.42

生均水平(万元)

6.5

7.75

6.6

(注:因资产总值包括学院中专部,与高职无法区分,故生均是按全院学生人数计算。高职学生人数分别为:2013年507人、2014年489人、2015年497人。)

(二)、教学仪器配置

学院三年来的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分别为2006.75万元,2058.71万元,2428.94万元,与在校生总数之比见下表:

表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2006.75

2058.71

2428.94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1.66

1.7

1.96

(注:因资产总值包括学院中专部,与高职无法区分,故生均是按全院学生人数计算。高职学生人数分别为:2013年507人、2014年489人、2015年497人。)

学院三年来不断增加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三年间在稳步提升。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院占地27055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2443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955平方米,二者共计26394平方米,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之比约为1:21。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学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学院已经建设校园网。出口为专线。目前学校校园网络结构为星型结构,从层次上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及接入层。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20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0Mbps,有线网络共计信息点约1000个,主要分布在办公区、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区域。无线网覆盖全部校园。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00台。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包括校内就餐、校内购物及住宿管理。

学院于2015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设校长教学评估考核系统,包含各类摄像机242台;覆盖全院160间教室。院长及教学督导部门可通过校长评估系统实时授权建立评估组、实时监看、监听全院160间授课教室的授课情况,也可通过课堂授课回放、录像等手段通过网络远程考核教师授课能力,使授课教师能够在无压力的常态下授课,更好的发挥了自身的授课水平,同时,院长的工作效率也能够被大幅度提高。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

2、深入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我校目前投入运行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有10余个,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学院的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2015年新增加的少儿戏剧场微信平台和学院招生微信平台都进入了使用阶段。另外,学院还建有校园门禁系统、教师岗位考勤系统、人事考勤系统等等。

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丰富移动校园应用。

学院积极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利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启动学院网络课程,学院已完成第一批微课的录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二批微课录制工作。

二、   “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舞台实践为中心,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现有高职专任教师178人,硕士以上5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高级职称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市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5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专任教师以外,学院还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他们来自北京京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芭蕾舞团、国家大剧院等,均是来自首都各剧院团舞台一线和艺术院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骨干。

(一)、师生比

2013-2015学年三年间,学院的师生比例浮动不大,基本在1:2.5上下,师生数量、结构相对稳定。

表四:2013-2015学年全院师生的比例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专任教师人数

193

212

178

学生人数

507

489

497

师生比

1:2.6

1:2.3

1:2.8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

学院大力提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双师教师人数在不断增加,教师们在台上能演,在台下能教,形成了演教结合,以演促教,以教带演的良性循环。但随着全院专任教师总数的增加,双师教师所占比例却略有下降。

三、   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近年来,不断积极探索演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演促学。学院与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院团订单培养艺术人才。通过各类演出活动,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大力推行“突出实践、以演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课堂舞台零距离,教学实践一体化”。

(一)、课程设置

学院开设“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纯实践课”C类三种课程。由于学院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多,具体开设情况为,A类课共1993学时,总学时17.7%,B类课共846学时,占总学时7.5%,C类课共8399学时,占总学时74.7%。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

1、 校内实践教学

学院校内实践(实习、实训)学生发展场所进行实践教学的工位为855个,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人均实践教学工位约1.8个。

2、校外实践教学

学院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上一学年在校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实习时间为8000人次。

(三)、 校企合作

1、企业学生订单

2014年,学院接受企业订单人数为27人,均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所占学生总数的6%。

2、企业兼职教师情况

学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计46人,其中戏曲表演22人、舞蹈表演7人、音乐表演8人、影视表演5人、艺术设计4人。2013-2015三年间,每年度用于支付兼职教师报酬的总金额分别是282.38万元、354.98万元、293.71万元。

四、   学生发展

(一)、招生情况

2013年至2015年北京市教委核准学院高职招生计划每年200人,统招招生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五:2013-2015年统招招生情况


2013

2014

2015

计划招生数

200

200

200

实际招生人数

174

148

179

第一志愿报考数

154

135

165

完成率

87%

74%

90%

(二)、就业情况

1、直接就业率

2013年因高职学制2年改3年,因此只有两个专业的16名毕业生。其中戏曲表演专业14人,影视表演专业2人。2014、2015年学院毕业人数分别为150名、160名。直接就业率如下表所示,三年间毕业生直接就业率稳步提升。

表六:2013-2015年毕业生直接就业率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毕业生人数

16

150

160

直接就业人数

14

134

146

直接就业率

88%

90%

92%

2、毕业生就业去向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留在当地的人数、中小微企业基层就业人数以及国家骨干企业就业人数。从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84%的毕业生都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而主要的就业去向是中小微企业及基层服务机构,极个别选择国家骨干企业。具体就业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七:2013-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毕业生人数

16

150

160

当地就业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4

87.5%

130

86.7%

135

84.4%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3

81.3%

124

82.7%

132

82.5%

国家骨干企业就业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0

0%

16

10.7%

1

0.63%

3、专业相关度

本校毕业生的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六成以上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多数毕业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为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业相关度

专业相关度

4、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2013-2015年,学院毕业生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主要是取得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证书人数均未过半。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八:2013-2015年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毕业生总人数

16

150

160

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0

0

0

所占比例

0%

0%

0%

行业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0

45

39

所占比例

0%

30%

24.4%

(三)、学生分布

学院高职共有六个专业系,分别是京剧系、地方戏曲系、音乐系、舞蹈系、舞美系、影视表演系。其中音乐系和舞蹈系的在校生人数较多,均超过百人。

表九:2013-2015学年各专业学生分布情况


2013

2014

2015

京剧系

56

53

46

地方戏曲系

30

36

41

音乐系

117

126

137

舞蹈系

152

133

129

舞美系

86

86

95

影视表演系

66

55

49

图一:2013-2015学年各专业学生分布情况

学生分布

学生分布

五、   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现有京剧系、地方戏曲系、舞蹈系、音乐系、影视表演系、舞台美术系和公共教学部共七个教学单位。现有戏曲表演、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艺术设计五个专业,开设十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戏曲表演专业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示范专业。

(二)、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2015年,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四个中心”的新定位,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各级政府文件精神,推动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传统工艺等职业艺术人才培养,所有专业均为本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近年来,学院积极与北京市各级政府、剧院团、企业合作,发展文化产业。京剧系、地方戏曲系、舞蹈系、舞美系与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剧院团订单培养学生;参演各剧院团的优秀剧目;学院艺术团参加北京市政府组织实施的“文艺星火工程”、“民族艺术进校园”、“周末百姓大舞台”,开展“千名基层文化组织员培训班”,为本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在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参加区县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为本地小学开展京剧培训等。学院各个专业与本地区的文化产业高度对接。

学院三年来的政府购买服务到款总额和技术到款总额如下表所示:

表十:2013-2015年学院政府购买服务到款总额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社区服务(万元)

40.60

12.15

38.25

其他服务(万元)

31.26

54

13

表十一:2013-2015年学院政府技术服务到款总额统计表


2013

2014

2015

纵向科研(万元)

102.77

93.27

76.81

培训服务(万元)

195.9

117.45

188.26

六、   改进与发展方向

学院借助戏曲艺术发展的春风,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深化内涵建设,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艺术实践等水平,在全国艺术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四个中心”的再定位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是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但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教师资质评价问题,艺术教育教学标准问题等等,阻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从政府的层面应加强用人考核的能力检测,引进艺术人才就业资格证制度。总体应由政府主导,行业牵头,发挥行业群体力量,完善双师队伍建设体系,解决艺术教学标准化问题,弥补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漏洞,为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学院角度来说,三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持,使学院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导引下,在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教委的积极推动下,全讯白菜策略还需进行不懈地努力,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着力探索建立艺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形式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首都文化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探索与院团深度融合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极加大内涵建设,结合着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要定位,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为首都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质量,努力为北京和全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